女权主义的历史时间线
(AI时间线生成)
女权主义是一场旨在争取和实现性别平等、消除性别歧视的社会、政治和文化运动,起源于18世纪,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,涉及选举权、经济权利、身体自主权等多个方面,对全球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
女权主义运动萌芽,以玛丽·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年出版的《为女权辩护》为代表,主张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和理性权利,挑战了当时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。
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
第一波女权主义兴起,焦点是争取女性选举权和法律平等。1848年塞内卡福尔斯会议在美国召开,通过《情感宣言》,标志着有组织运动的开始;1920年美国通过第19条修正案赋予女性投票权,类似运动在全球展开。
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
第二波女权主义爆发,强调性别平等在个人生活、工作和性权利中的体现。贝蒂·弗里丹1963年出版《女性的奥秘》,引发广泛讨论;运动推动同工同酬、生育权利和反家庭暴力立法,如1972年美国教育修正案第九条。
20世纪90年代至今
第三波女权主义兴起,关注 intersectionality(交叉性),强调种族、阶级、性取向等多重身份的影响。1990年代通过互联网和流行文化传播,推动身体积极性、反性骚扰运动(如#MeToo),并扩展到全球南方议题。
21世纪初
女权主义数字化和全球化加速,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组织工具,推动议题如性别薪酬差距、 LGBTQ+权利和气候变化中的性别视角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(2015年)将性别平等列为关键目标,促进国际合作。
2020年代
第四波女权主义或持续演变,聚焦于技术、人工智能中的性别偏见、反堕胎法案反弹和疫情中的性别不平等。运动更加分散和多元化,强调包容性和行动主义,如全球妇女大游行和在线倡导。
更多历史时间线